膏药布与石仰山老先生的故事,膏药布的历史历程我想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它随着我国中医史发展,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可是你知道膏药布的坎坷人生路吗?殊不知简单的膏药也是一位梦想家。
诗人臧克家曾为纪念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有的人》,文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今天要说起的刚辞世的 “国医大师”石仰山和他的祖传膏药就是例证。
对于公众,石仰山先生或许还是很陌生的,对于中医药界,尤其骨伤科,却是泰斗级的存在。他集“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众多名号于一身,却爱笑称自己只是吃了祖宗的饭,但其实,让“石氏伤科不姓石,属于全中国”的路上,他是做得最多的:
从他开始,广收外姓门徒,不断为石氏伤科注入新鲜血液;
从他开始,与上海医药旗下上海雷允上药业合作,对石氏独门膏药“三色敷药”进行剂型改良,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人的便捷需求。一切只为了病人。
溯源这药,要追到石仰山的曾祖父——石兰亭。石兰亭是武林中人,清道光年间在无锡开设镖局,行走于太湖与山东之间。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伤科医术,研制的伤科秘方“三色敷药”十分有名,而后一直作为祖传秘方血脉相传。
石仰山的父亲石筱山对“三色敷药”加以改进,在敷药上盖一层薄绵纸,使之能保持,换药时又无药膏粘于皮肤。1953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将“三色敷药”的配方捐献给国家,接着不少医院、体育院校开始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石仰山细心地发现,膏药里面起固定膏药的麦芽糖很容易渗出来弄脏衣服,与“人们开始注重衣服美观”的需求有了很大冲突,于是开始琢磨起剂型改良。结合医院临床,与外用膏药制剂技术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上海雷允上共同开发,经过几十次的调整研究和试用,运用从日本引进的“巴布剂型”生产流水线加工工艺,研制成“石氏伤膏”,解决黏贴的便捷性和持久性问题;又通过多次试验,选择了一种不易过敏的胶布包裹在外起固定,解决了传统巴布膏黏性弱的问题。
1999年“‘石氏伤膏’剂型改革及临床研究项目”获得卫生部三类新药批文,现名“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由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独家生产。
每一物品在都会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达到今天的鼎盛,膏药布也不列外,它虽然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在前期发展中,大家对于他知之甚微。多亏了石仰山老前辈这位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