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圣淏医用材料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主页 > 膏药布新闻中心

膏药的起源于发展

日期:2016-05-28 15:27:02类型:膏药布新闻中心

膏药的起源于发展,膏药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我国中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道路漫长且坎坷,今天我们就带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去了解下我国膏药的发展历史。

膏药是祖国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大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一般膏药包括膏(基质)和药两个部分:膏比较简单,成分比较固定;药的部分比较复杂,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膏药是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半固体的膏中摊涂于纸\布或兽皮等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上外用。黑膏实际上是由油脂类和氧化铅等在一定条件下制成铅硬膏,又根据医疗需要加入适当药物而成。

膏药治疗是外治法的一种,它利用药物,施于病者机体外表,借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的通经走路、行滞去瘀、开窍透骨、驱风散寒的,从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

膏药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独特的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先后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古典医学著作中,并有有关膏药的制备和治疗应用的记载。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期记载医学方面的简牍,其中就有膏药治疗疾病的重要记载,还记载了膏药的制法,为我国膏药起源的考证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四肢,才觉重滞,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可见汉代膏药的使用已进了一步。

魏晋南北朝时代,膏药使用广泛,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大量记载了膏药的处方,并详细记载了制法及用法。西晋的<<崔化方>>中有乌膏的记载,:”先空煎油三分减一,停待冷,次内黄丹,更上火缓煎,又三分减一,又停待冷,次下薰陆香一钱,不冷即恐溢沸出,煎候香消尽,次下松脂及蜡,看膏稍稠,即以点铁物上试之,斟酌硬软适中乃罢”。这是黑膏药的制法。黑膏药的出现与黄丹有密切关系,远在<<神农本草经>>中虽已有黄丹记载称为铅丹,但制成黑膏药却从这个时期开始。

唐初黑膏药已应用于临床,王焘著<<外台秘要>>中记载有乌膏方;孙思邈著<<千金翼方>>记载乌麻膏方,内有生乌麻油、黄丹、蜡,其制法为”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膏成”。当时软膏在外治中占主要地位,黑膏药的记载较少。

宋代医学大为兴盛,医学著作超过前代,并设有熟药署专门掌握药物制作的机构,由国家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具有重要意义,是唐宋之间医治疾病的经验总结,膏药方剂记载很多,其中有关黑膏药的记载也很多。如:雄黄膏、通神膏、抵圣膏、麝香膏……等。除方剂外还详细记载了制作方法。这些膏药,药味少则七八味,多则二三十味,比隋唐时代硬膏药味多得多,制法也比较完善。从”滴在水中药不散”、”滴水中如珠”,以判断膏药是否制成,以及:悬于井底一宿出火毒”等操作。此时期黑膏药比较完善,大量应用,已与软膏同等使用。

明朝膏药应用更为普遍,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加味太乙膏”、“乾坤一气膏”、”琥珀膏”、”阿魏化痞膏”等多种膏药的制法和用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膏药可治痈疽、风湿诸症。至清代,膏药已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如<<医宗金鉴>>中即记载了更多的膏药方剂。外治专家吴尚先,字师机,博采前人膏药的精粹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善的以膏药为主的中药外治专书<<理瀹骈文>>,大大拓宽了膏药薄贴的外治范围。他临证用药,都以膏药薄贴为主,再选择性地配合其他外治方法,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吴尚先在江浙从事医药活动的时代,适值太平天国于长江下游进行革命战争。当时伤病众多,医药困难,吴氏积极地以膏药施治:”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十余万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膏药使用简便易行,深受劳苦大众欢迎,他的<<外治医说>>,在”初版的数年内,南北各地,或照法制用,或加以翻印,流传甚广”。由于他大力推广,膏药的用途才逾越了痈疽风湿的局部范围,而通治各科的多种疾病。促成现今城乡膏药店林立,家传户晓的局面。

吴氏一反陈规,提出外贴膏药和内服药剂,均能发挥治疗,有”殊途同归之妙”。他体会到要提高这一治病的剂型,必须具有理论基础,故进行了刻苦的钻研,本”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把原来的<<外治医说>>重加修订,改名<<理瀹骈文>>,就是膏药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他用一半以上的篇幅来论证膏药治病的道理,反复地说明”外治亦有理”。这种打破惯例,大胆地开辟膏药的新用途,起到了先驱的。

近年来,有些人运用了现代科学理论,对膏药治病的道理进行研究,已获得初步的成功。如程培元测出膏药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碘,亦可被体内吸收,证明确能”内治”,而且膏药释放的能力比橡胶硬膏强而持久。关于膏药的”过老”及”过嫩”的问题,也是不易掌握的。现经一些研究检测,其软化点在46~55℃之间为宜。膏药制成后要去火毒,现认为与丙烯醛等有关,从而可将膏药置水中强加搅拌,能加速”火毒”的去除,以免使皮肤起泡或红肿。

事实上,外治法非但可以配合内服药饵疗法来提高,而且有许多疾病也可以只用外治法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在论述膏药的时说”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为了达到拔和截的治疗目的,方中往往加猛药、生药、香药,使之””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俾令攻决滋助,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所以在平肝、暖胃、截疟、化痞、止泻、蠲痹等膏中,各有加药。在制膏当中如上述的说法,更有中心体系。

记过上千年历史的洗礼,膏药得以保留下来,说明他在治疗人体疾病上有着很大的功效,经过现代技术的加工,膏药不仅是在外观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其内置结构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相关标签:膏药  膏药的起源  膏药的发展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

膏药布